目前位置:首页 > 墓园视角

沈阳公墓建筑设计规范(龙生墓园官网建议稿)

沈阳墓园选龙生   发布时间:2025-09-14

1. 总则与适用范围

本规范适用于沈阳公墓区域内新建、改扩建的经营性与公益性公墓及陵园类项目的总体规划、建筑与景观工程设计、配套市政设施与运营准备。设计应贯彻生态优先、文明祭祀、节约集约与安全韧性的原则,兼顾辽宁中温带季风气候、冰雪风沙特征及本地历史文化风貌。龙生墓园官网建议稿在满足国家、行业及辽宁省、沈阳市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前提下,因地制宜提出技术深化要求。涉及消防、抗震、结构、给排水、电气等专项内容,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并通过审查。


2. 选址与总体布局

2.1 选址

- 避让永久基本农田、生态红线、饮用水源地及河湖岸线管控范围,满足环境影响评价与卫生防护距离要求。

- 场地宜位于城市下风向、远离居民聚居区,并具备良好对外交通而不穿越核心居住区的道路条件。

- 地质条件应稳定,避免滑坡、泥石流、软土及高水位区;基础承载力满足墓基及建筑物需求。

2.2 用地与容量

- 分期滚动开发,控制静态土地占用与动态容量平衡,建立可持续服务年限预测模型(供需、迁葬、复用等)。

- 鼓励生态葬(树葬、花坛葬、草坪葬、壁葬)提高安放密度与绿地率,减少硬质占地。

2.3 功能分区

- 仪式与纪念区:纪念广场、纪念墙、仪式平台、文化展示空间。

- 墓区与安放区:传统墓区、草坪葬区、壁葬区、名人纪念区、无名烈士纪念区等。

- 服务管理区:综合服务中心、接待与咨询、安防中控、后勤库房、员工区。

- 配套与市政区:停车场、换乘与集散、垃圾与暂存、再生水与泵房、设备用房。

- 生态隔离带:环形防护绿带与风雪防护林,兼具景观界面与环境缓冲功能。


3. 交通与游线组织

- 外部交通:与城市主干路或次干路联系,设置右进右出与掉头设施,清明、重阳等高峰期可启用临时交通组织和公交专线接驳。

- 内部道路:形成“环+放射+环”的路网,主路净宽不小于6.0 m,次路不小于4.5 m,人车分流,步行优先。主游线平均坡度不宜大于8%,局部不超过12%且增设防滑措施。

- 停车系统:常态停车与高峰弹性停车结合。设置无障碍车位(不小于总车位的2%),电动汽车充电桩(逐步达成不低于车位总数的10%预留条件)。

- 集散节点:入口广场应具有足够蓄散能力,设计清晰的导视标识、应急集合点与临时疏导栏杆预埋件。


4. 建筑功能与规模控制

4.1 服务建筑

- 综合服务中心:集咨询、选墓、休憩、便民、应急指挥于一体,宜设婴儿护理、老年人休息间、热饮区、冬季衣物烘干橱。

- 纪念性建筑:宜以抽象、克制的空间语言表达追思主题,避免奢华与宗教排他性元素,保持公共性与包容性。

- 公共卫生间:分布于入口、纪念区与墓区节点,冬季防冻保温,男/女/无障碍独立设置,采用易清洁、耐寒防滑材料。

4.2 安放类构筑物

- 壁葬墙:模块化、可扩展,考虑不同尺寸骨灰盒兼容;配置遮雨檐、鲜花台与扫二维码祭祀点。

- 草坪葬与树葬:采用隐性标识或低位标识,布置检索坐标、地下定位点与GIS编码,便于维护与寻访。

4.3 墓穴与纪念碑

- 单穴占地面积宜不大于1平方米;双穴不大于2平方米;高度适度,避免视觉遮挡与风荷载过大。

- 倡导统一墓基模数与碑体标准化,便于施工、检修与抗倾覆处理。


5. 结构、抗震与荷载

- 坚持“安全第一、耐久优先”,建筑与构筑物按当地抗震设防要求设计,重要建筑提高一档设防。

- 荷载与作用按现行规范与沈阳气象条件取值,重视雪荷载、覆冰和冬季风压;屋面与檐口需考虑堆雪与滑雪防护。

- 墓碑与壁葬墙基础埋置深度不小于当地冻深,由详勘确定;采用抗冻性能良好的混凝土与砂浆等级,设置防倾覆拉结件与不锈钢锚栓。


6. 围护、保温与材料

- 服务建筑外墙、屋面与门窗按寒冷地区节能标准设计,减少冷桥,设置前室与风斗,入口配空气幕。

- 室外铺装采用火烧面花岗岩、洗砾混凝土或防滑砖,抗冻融,不小于R11级防滑;冬季除雪便捷,留设融雪管线或电伴热预留条件于关键坡道与台阶。

- 石材、金属与木材耐候性与防腐处理到位;优选再生材料和本地材料,降低全生命周期碳足迹。


7. 给排水与海绵系统

- 分质供水:生活与景观/绿化用水分开,鼓励使用再生水或雨水回用,设置防冻室外取水点。

- 雨水管理:采用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的海绵策略,布置下凹式绿地、透水铺装、雨水花园与调蓄池,缓解春融期径流。

- 污水集中收集接入市政或园区污水站处理,严禁直排。祭祀集中点设置耐高温地面与截污装置。

- 地表水体宜为循环活水系统,岸线缓坡化并设安全驳岸与救生设施。


8. 暖通与电气

- 服务建筑采用高效热源(市政供热、空气源热泵或分布式能源),冬季保障最低室温与关键用房舒适度。

- 室外照明满足均匀、安全、节能原则,道路与节点采用暖白光,避免眩光与光污染;设置夜间限时与分区控制。

- 重要建筑与安防系统配应急电源与UPS,关键通信与数据设备双路供电。

- 智慧园区:建立墓位GIS与资产编码系统,导览导航、在线预约与错峰出行,电子祭祀与人流监测;视频监控全覆盖,重点部位人脸识别与行为分析。


9. 防火与应急安全

- 落实建筑防火规范,合理划定防火分区,室外消防给水与消火栓布置满足覆盖;消防车道无障碍通行并设回车场。

- 清明等时段实行明火管控,设置集中焚烧装置或无烟祈福设施,配套微型消防站与应急物资点(灭火器、消防沙、水带)。

- 大客流预案:分区限流、单向游线、临时围栏与导引标识;应急广播系统与疏散引导图完善,设置避险点与医疗救护点。

沈阳公墓建筑设计规范

10. 无障碍与适老化

- 路径连续无障碍:坡道坡度宜不大于1:12,净宽不小于1.5 m;路缘石设平缓过渡,盲道连续且避开纪念区核心安静空间。

- 关键节点设休息座椅(每50–80 m一处),座面高度适宜老年人起身;增设风雨连廊与避风墙。

- 无障碍卫生间、低位服务台与助行器租借点,提供手语/文字实时客服与简明地图。


11. 景观与植栽

- 景观基调“静、序、雅、朴”,利用地形微塑造分隔空间层次;色彩克制,春秋季有节令色叶与花期。

- 选用耐寒、抗风、抗盐碱的本地树种与乡土群落,如松柏、辽东柳、元宝枫、文冠果、丁香等;控制花粉敏感性与落果安全风险。

- 防风雪林带布置于常年主导风向上游,形成雪篱效应;冬季景观考虑枝干构景与夜景光影。

- 文明祭祀指引设施与花台回收点完善,垃圾分类收集,杜绝白色垃圾与明火隐患。


12. 环境与卫生

- 墓穴结构采用密闭骨灰容器,周边填筑透水但可控的级配材料,避免地表径流冲刷;与水体及地下水敏感区保持安全距离。

- 运营设置保洁中转与有害垃圾暂存,清明期间临时增设收纳点与高频清运。

- 噪声控制:仪式区与安静区分离,设备区采取隔声减振。


13. 施工与运维

- 冬期施工方案:混凝土与砂浆冬施技术措施、材料防冻储存与保温养护;雨季排水与边坡防护。

- 模数化与预制化:壁葬墙、碑基、坐凳、护栏等优先采用装配式,提高质量与速度,减少现场扰动。

- 竣工信息化交付:BIM/GIS一体化资料、地上地下资产台账、运维手册与应急预案同步交付并定期更新。

- 设施可维护性:预留检修通道、可开合面板与标准化构件,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。


14. 文化与风貌控制

- 结合沈阳历史人文,提取具有地域意象的材料与尺度(石、金属、浅灰与暖木),避免过度装饰与符号化堆砌。

- 纪念性元素宜采用共享与公共表达,鼓励数字化纪念方式;名人纪念区需经审定,故事线策划与公众教育并重。

- 文物及历史墓区保护应专项评估,最小干预、原样修缮,设置解说但控制游客干扰。


15. 成本与分期实施

- 制定“基础设施一次到位、墓区分期滚动”的策略,优先建设主干市政、雨洪系统、主环路与服务中心。

- 以全生命周期成本评估材料与设备选择,平衡初投资与运维成本,导入绩效合同或托管运维模式。


16. 指标建议(可供参考)

- 绿地率不低于70%(生态葬比例越高越宜提高)。

- 生态葬安放比例逐步提升至50%以上。

- 道路与广场硬化率控制在必要范围,配套海绵设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满足地方要求。

- 公共建筑能效优于现行强制性标准,光伏可再生能源自发自用比例逐步提升。


17. 高峰服务与公众沟通

- 清明、重阳前发布分时预约政策,提供线上代祭扫与寄托平台;现场设置临时医疗、热水、充电与失物招领服务。

- 与交警、城管、消防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,形成“一张图一张表一套预案”的联防体系。

- 常态开展文明祭祀宣传与环保回收激励,设置鲜花兑换与再利用点。


18. 合规与评审

- 项目立项、用地、环评、节能、消防、人防等按程序报批;重要方案组织专家评审与公众公示,吸纳意见优化。

- 竣工验收除常规专项外,增加无障碍、海绵设施、智慧系统与运维准备专项核查。


19. 质量与安全控制要点

- 地基处理与墓基抗冻胀是东北地区质量关键,严格控制回填密实度与排水坡向。

- 壁葬墙与纪念碑的连接与锚固复核风雪组合工况;栏杆与台阶边缘设置抗滑止坠细部。

- 冬季防滑、防摔与除雪动线预案纳入设计,关键坡道设加热或粗糙化处理。


20. 附则

本规范为沈阳地区公墓建筑与环境设计的综合性建议稿,用于项目前期策划、方案创作与技术统筹。实际项目应结合场地勘察、专项规范、主管部门意见与公众参与结果,深化形成可实施的技术文件。对涉及安全与环保的条款,应以国家与地方现行强制性标准为准并优先满足。


以上沈阳公墓规范强调适应沈阳寒冷、多雪与季风的地域特征,突出生态化、数字化与人本化的设计导向,旨在引导公墓从“安葬空间”走向“公共纪念与生命教育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”,实现绿色低碳、安全可靠、庄重有序与可持续运营的综合目标。

沈阳公墓建筑设计规范本规范适用于沈阳公墓区域内新建、改扩建的经营性与公益性公墓及陵园类项目的总体规划、建筑与景观工程设计、配套市政设施与运营准备。龙生墓园官网建议稿在满足国家和标准规范的前提下,因地制宜提出技术深化要求。
龙生墓园购墓电话:024-867266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