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在特定节日里,在沈阳公墓以更环保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?
沈阳墓园选龙生 发布时间:2025-11-10
在沈阳公墓祭扫先人是表达孝心与追思的重要仪式。然而,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,传统祭祀方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——如焚烧纸钱、燃放鞭炮带来的空气污染与火灾隐患——逐渐引发社会关注。近年来,沈阳各大公墓倡导“文明祭扫”“绿色祭祀”,让缅怀之情与生态保护并行不悖。那么,在特定节日如清明节、中元节、寒衣节、春节等时节,市民该如何以更环保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呢?以下从理念、行为与社会倡导三个层面,进行全面阐述。
一、转变观念:从“实物祭奠”到“心灵纪念”的转变
过去人们认为,烧纸钱、供奉祭品是对逝者的“交代”,表达孝道的象征。然而,现代社会提倡的“绿色殡葬”理念强调纪念的核心在于“情感与记忆”,而非形式的堆砌。
沈阳近年来推行的“无烟祭扫”“鲜花祭扫”活动,正是鼓励市民通过简约、环保、真挚的方式传达思念。例如:
以鲜花代替纸钱:在墓碑前摆上一束鲜花,代表生命的延续与思念的纯洁。康乃馨、菊花、百合等花卉都象征着哀思与敬意。
心语信笺、纪念卡片:不少陵园设置“心愿墙”“思念树”等装置,市民可将思念写在卡片上寄托情感,比焚烧纸钱更具意义。
网上纪念馆:沈阳多家公墓开设网络纪念平台,如沈阳皇姑公墓、回龙岗公墓等,市民可登录网页或小程序,在线献花、留言追思。这不仅减少了出行和燃烧污染,也能让外地亲属共同参与纪念。
这种观念的转变,实质上是从“物质供奉”走向“精神传承”,既环保,又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方向。

二、绿色行为:让“低碳祭扫”成为新风尚
在具体行动上,沈阳公墓提倡“低碳出行、绿色祭扫”,每位市民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为环保出一份力。
1.绿色出行,减少碳排放
每逢清明、中元等祭扫高峰,沈阳市政府通常会开通扫墓专线车、增加公交班次,倡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。
自驾出行虽然便利,但会造成交通拥堵与尾气排放。若家属集体拼车或选择“分时错峰”扫墓,不仅缓解人流,也更节能减排。
2.不焚烧纸钱、不燃放鞭炮
沈阳多家公墓设有“文明祭祀引导区”,工作人员会提醒市民避免焚烧纸品,以防火灾隐患。
政府部门也在节前通过广播、社区公告等形式进行宣传,鼓励大家改用鲜花、绿植或书信代替纸钱。
3.参与“共植纪念林”或“树葬”活动
一些生态型公墓(如沈阳回龙岗生态陵园、天安陵园等)推出了“树葬”“花坛葬”“草坪葬”等环保葬式。
在这些陵园,家属可以以树为碑、以花为伴,让生命回归自然。这不仅减少了土地占用与石材浪费,也寓意“生生不息”。在节日里为纪念树浇水、修枝,也是一种温情而环保的追思方式。
4.参与环保纪念活动
每年清明节,沈阳多所学校、机关单位会组织“绿色清明·共植纪念林”活动,公众可自愿参与。这种形式将追思与公益结合,既传达对先人的敬意,也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绿色。
三、社会倡导:让绿色祭扫成为沈阳的新文明标识
要让环保祭扫真正深入人心,仅靠个人行动远远不够,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引导与制度支持。
1.政府倡导与公墓引导并重
沈阳市民政局近年持续发布文明祭扫倡议书,在清明、中元节期间增设“鲜花兑换点”,居民可用旧纸钱换取鲜花,用行动诠释“绿色纪念”。
各公墓也配备了志愿者团队,现场引导群众文明祭扫,并通过讲解让更多人理解环保祭祀的深层意义。
2.媒体宣传与文化塑造
本地媒体如沈阳日报、辽沈晚报等在节日前夕都会推出“绿色清明专题”,通过故事报道和人物访谈,传递“缅怀不在形式,情深重于仪式”的理念。
同时,一些学校也通过课堂教育、社区宣传,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文明祭祀观念,将环保与孝道结合,成为新时代的价值观。
3.弘扬家风文化,形成长久自觉
在沈阳,不少家庭逐渐形成自己的“环保纪念日”:不再只在传统节日上坟,而选择在某个特殊日子,全家一起追忆先人,讲述家族故事。
这种方式让祭祀不再是“形式任务”,而成为传承家风、教育后辈的契机。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,会更懂得生命的意义与环保的重要性。
在沈阳这座历史厚重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里,文明与传统并不矛盾。通过绿色祭扫,人们既能延续慎终追远的文化根脉,又能以更环保、更文明的方式传递情感。环保祭祀的意义,不仅在于“少烧几张纸”,更在于守护蓝天、净化心灵、传递爱与尊重。它让逝者安息于宁静的大地,也让生者在思念中更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。
随着沈阳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,相信“绿色祭扫、文明追思”将成为市民自觉行动的文化符号,让环保成为沈阳公墓祭祀文化的新风尚,让每一次缅怀都更纯净、更温情、更具时代意义。
